【沪上记忆】苏州河畔的工业文明与当代艺术重生

⏱ 2025-08-24 15:10 🔖 爱上海同城 📢0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新闸桥的铁栏杆,苏州河水面泛起细碎的金光。这条全长125公里的河道,曾是上海民族工业的"母亲河",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城市的文脉。

第一章 工业文明的黄金时代(1920-1990)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苏州河两岸迅速集聚了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九厂等民族企业。到1930年代,沿河已矗立着百余家工厂的烟囱,荣氏家族的纺织帝国、郭氏家族的粮油王国在此崛起。老工人回忆:"当时河上运棉花的驳船首尾相接,汽笛声能从外白渡桥一直传到北新泾。"

爱上海论坛 第二章 转型阵痛中的遗产保护(1990-2010)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2000年初普陀区段遗留的27处工业建筑面临拆除危机。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团队紧急介入,将裕丰纺织厂、信和纱厂等纳入保护名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春明粗纺厂,其锯齿形厂房的采光设计至今仍被建筑学界称道。

第三章 M50的艺术涅槃(2010-至今)
爱上海最新论坛 2005年,艺术家丁乙率先入驻废弃的春明厂区。如今这片占地41亩的M50创意园,聚集着香格纳画廊等120余家艺术机构。砖墙上保留的"安全生产"标语与当代壁画形成奇妙对话,德国艺术家Katharina Grosse的彩虹喷涂作品更成为网红打卡点。

专家视角
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指出:"苏州河改造遵循'留改拆'原则,既修复了怡和打包厂的水泥筒仓等工业构件,又通过空中连廊重构空间叙事。"2024年新开放的苏河湾数字艺术馆,正是用VR技术重现了1936年码头工人罢工的历史场景。
上海龙凤419社区
市民记忆
在河畔生活62年的退休教师周建华感慨:"从前女儿在纺织厂夜班,我总站在这个拐角等她的自行车铃响。现在带着孙女看展览,还能指着老厂房告诉她妈妈当年的故事。"

夕阳西下,苏州河两岸渐次亮起景观灯。由纺织机械改造的公共雕塑《织梦》闪烁着光纤,与对岸天安千树的瀑布灯光交相辉映。这条穿越三个世纪的河道,正书写着上海城市更新的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