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419 (本报首席区域经济记者 孙宏斌)清晨5:30,首班跨省地铁"沪苏线"从花桥站驶向上海市区;上午9:00,张江科学城的研发团队正通过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调用合肥的同步辐射光源;下午2:00,来自嘉兴的蔬菜经由平湖中转仓直达上海盒马鲜生;晚上8:00,苏州金鸡湖的灯光秀与陆家嘴天际线隔空呼应——这些流动的图景勾勒出大上海都市圈的日常脉动。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三年评估报告显示:2025年都市圈GDP总量突破15万亿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完成率达92%,跨省市"一网通办"事项增至1846项,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积覆盖85%的太湖流域。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评价:"这里正在创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方案。"
记者调查发现五大协同突破:1)交通方面,建成12条跨省市轨交和7座跨海大桥;2)产业方面,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科创方面,共建23个重大科学装置和168家联合实验室;4)民生方面,实现医保结算、公积金提取等152项服务互通;5)生态方面,建立太浦河、淀山湖等跨界水体共保机制。典型案例包括:投资3000亿的"轨道上的都市圈"计划;覆盖9城的"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联合申办2032年夏季奥运会的筹备工作。
协同动力来自三大创新:1)制度突破,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获批;2)市场驱动,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3)文化认同,推出"江南文化"系列品牌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指出:"这种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都市圈的层级束缚。"
随着《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实施,四大趋势显现:1)2026年前基本建成1小时通勤圈;2)培育10个世界级产业链;3)实现碳排放权跨区域交易;4)打造数字孪生都市圈管理平台。世界经济论坛城市发展总监陈雯表示:"这里正在书写特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范本。"(全文约3760字)
爱上海419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