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察员 陈墨 上海报道】晨曦中的元荡湖,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的联合巡湖队正在检测水质;正午时分的太浦河畔,浙江嘉善的渔民和上海金山的环保志愿者共同清理河道;夜幕降临的朱家角,三地文旅部门负责人正在商讨共推"水乡夜经济"。这些跨越省界的生态协作场景,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日常图景。示范区三周年评估报告显示:地表水优Ⅲ类比例从2019年的75%提升至96%;PM2.5平均浓度下降42%;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增加58平方公里;跨区域生态补偿资金累计达23.7亿元。
一、制度创新:从三套标准到统一标尺
1. 标准统一
- 出台首批生态环境标准统一清单
- 建立联合环境执法机制
2. 规划协同
- 编制首份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
上海神女论坛 - 实现三地环保数据实时共享
二、生态修复:从各自为政到系统治理
1. 水域联通
- 完成17条跨界河道整治
- 建成35公里生态岸线
2. 生物保护
上海龙凤419 - 建立长三角联合观测站
- 珍稀物种数量回升36%
三、价值转化: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
1. 产业转型
- 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89家
- 绿色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83%
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 2. 乡村振兴
- 打造12个特色生态村落
- 农旅融合收入增长215%
【专家点评】
"示范区为跨行政区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生态环境部规划院专家表示,"这种'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创新模式,正在产生显著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
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深入推进,预计到2026年将实现重点跨界水体水质100%达标,建成50个以上近零碳示范项目,打造世界级水乡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完)